“网红”景区夺命 安全保障须警钟长鸣 - 舆情 - 人民新闻网—主流舆论融合平台
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000023038485@qq.com

“网红”景区夺命 安全保障须警钟长鸣

2019-08-17 15:48:48    人民网

8月4日傍晚,湖北恩施鹤峰一峡谷景区内因暴雨突发山洪,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及当地政府迅速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救援。截至8月6日9时40分,最后一名失联人员的遗体被找到。山洪共造成13人死亡,成功救出被困人员61人。4名非法带客的“野导游”被公安机关控制,仍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网红”景区夺命的原因是什么,成为讨论的焦点。

舆情要点

媒体披露,事发地点位于鹤峰县燕子镇新寨村和容美镇屏山村交界处的躲避峡。2014年,鹤峰一位摄影师拍下一张屏山峡谷清澈泉水上的“太空船”,让屏山峡谷的躲避峡成了“网红”,网民称之为“诺亚方舟”“中国仙本那”。然而,目前为止,该处仍是未开发的景区,实际能游玩的水域不过短短一公里左右。

在成为“网红”景区后的数年里,不断有游客慕名前往“打卡”,当地一些“野导游”在利益的驱使下冒险带客进入游览。武汉一位资深户外人士称,黑面包车带游客进入景区,“野导游”带人进管控区域,并租赁皮划艇带游客水上游览,已经形成了一条龙服务。

鹤峰县办公室副主任李诗甫介绍,该县2017年成立了一支巡护卫队对躲避峡进行监管,拦截“野导游”带人进入,但由于入山的路太多,无法全部阻拦。此外,今年7月24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等6部门联合发布通告称,由于屏山景区大部分区域未开发建设尚不具备接待条件,为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未开发景区实行封闭管理。

然而,当地的监管和通告没能阻止猎奇的游客,悲剧还是发生了。8月5日上午,国家防总副总指挥、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黄明主持召开防汛救援视频会商会议,连线湖北恩施躲避峡山洪灾害现场和气象等相关部门,调度抢险救援工作。

8月6日,鹤峰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张万华称,经查实,进入躲避峡的游客无一为正规旅行社带往,均为自行前往。

据他介绍,2015年“悬浮照”带火了屏山一带的景区。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局成立后,不断督促开发商对屏山景区进行开发。5月1日该景区在保证游客安全的情况下,正式营业,疏导了一部分游客。目前,正在做全县的旅游总体规划开发,预计会在8月完成,经过程序批准以后,会尽快进行景区的开发建设,特别是屏山峡谷到躲避峡这一区域,一方面能保障旅客的安全,另一方面将增大接待量。

舆情反馈

● 东方网:安全保障乃是旅游服务的重中之重

如果说部分游客对“网红”景区的盲目追捧是造成躲避峡洪祸悲剧的直接原因,那么当地居民提供的“野导游”服务,由此衍生的各种服务,包括农家乐、游艇等,都对悲剧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际上,围绕躲避峡这一未开发景区,当地已经形成了一套地下经济产业链,为这些到未开发景区探险旅游提供各种各样的便利,客观上刺激了更多游客前来,但是在这些服务、便利当中,唯独缺乏的就是安全保障工作,这是当地居民没有能力提供,而政府又因为景区没有开发开放而没有来得及提供的。

● 正义网:监管存隐患 立法缺位需补上

这起事故中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游客自行在此游玩”。自助游的自由度较高,但同时也意味着安全保障度不高。目前,部分未开发为景区的区域,因人少、天然成分高等原因吸引了一些游客前往,这会加大该地区生态环境压力,也可能导致诸多安全问题。

加强自助游主体的自律,在一定程度上虽能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但并不是治本之策,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还需回到法律层面。旅游法虽规定了旅游者的基本权利义务,但多是原则性规定,且主要集中在权益保障、尊重民俗和保护生态等方面,没有对自助游的法律概念进行明确。对于没有明确禁止进入的区域,自助游游客虽然可以进入,但通过立法明确自助游应遵循的基本规范、事故责任认定和救援义务等方面内容,特别是自助游组织者与参与者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十分必要;对于游客自行进入未开发为景区的区域导致该区域损毁,也应当明确追责办法;另有一些旅游信息发布平台,大肆宣传未开发区域的自然风光,甚至组织所谓的“自由行”,则需监管部门加强监管。

● 新京报网:“野景区”也应建立风险预警

无论是A级景区还是风景名胜区,都在开发规划、主体责任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对安全保障有严格细致的规定。与正规景区比较,躲避峡等“野景区”“原生态景区”,没有基本的安全保障,在此游览,无异于自蹈险地,在刀锋上舞蹈,完全难以应付时刻可能发生的不测。

不可否认,此次的救援当地政府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面对逝去的生命,还是有更多值得改进的空间,而这也不仅是鹤峰一地的问题。对很多未开发景区来说,由于经费、人员、基础设施的缺失,要对标A级景区安全标准或许也并不现实。但既然成了“网红”,是不少周边民众的“野游”胜地,当地就该从保障民众安全的角度形成基本的风险预警机制,不能任由这些景区走“野路子”,也不可等正规景区建好后才着手建立安全应急体系。

网民观点选摘

@阿云:愿逝者安息,家属节哀。这样的事故不是第一次发生,要珍爱生命,尽量不要去那种危险的景区旅游。

@河豚小小碗:“野导游”利欲熏心应当严惩,同时,事故也该给一些寻求刺激的人提个醒,一定要加强安全意识。

@zone-YOU:躲避峡是一个未完全开发的景区,当地政府三令五申,多次强调该地尚不具备接待游客条件,实行封闭管理。然而,还有很多“野导游”唯利是图,趁执法人员下班期间偷偷带游客下去游玩。希望大家多点敬畏之心,不要用生命去冒险。

@闪电少女:大家在汛期要多一份小心,尽量不去多水多山的地方,出了意外就晚了。

舆情观察

躲避峡洪灾事故发生之后,受到了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纷纷追问悲剧发生的原因。前文所述的那张曾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照片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据悉,正是这张照片让躲避峡“北纬最后一个桃花源”的美誉在网上传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然而,与络绎不绝慕名前来的游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捉襟见肘的配套服务设施——景区尚未开发,下去的道路都靠村民和游客踩出来。尽管当地已经三令五申,不可贸然进入尚未开发的景区,但是,仍旧挡不住一些或猎奇或跟风的驴友的步伐。殊不知,当怀着侥幸的心理踏上这片“处女地”时,危险已在悄悄降临。

此次事故用血的教训给一些人提了醒,比风景更珍贵的是生命。有评论指出,当下自助游监管存在漏洞,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游客和当地“野导游”不听劝阻的侥幸心理。因此,有关部门应该总结类似事故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而发生危险的游客、不合规的自助游的组织者、以及一些发放尚未开发完全景区信息的平台都应该明确其责任,并加强监管。事故发生后,当地警方迅速控制4名非法“野导游”,一定程度上对这些人起到了震慑作用。

但是,近年来兴起的跟着旅游博主“打卡”风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地区来说,旅游经济也是当地创收的重要一环,实现完全严防死守,并不现实。据悉,鹤峰县今年才刚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躲避峡走红,源源不断到来的游客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峡谷两岸山村的经济。基于此,当地有关部门需要做的,一是积极推动景区开发建设,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安全保障;二是在景区开发开放之前,加大力度监管景区人员来往,严格惩处违规涉事人员;此外,还要给当地居民加强普法和风险意识的教育。

世界之大,值得探索。但是,生命一旦被夺去,便无法挽回。希望这次事故之后,热爱探索美景的游客也能增强安全意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上海迪士尼,如何更好地保障消费者权益
下一篇:2018年《中国网络社会治理研究报告》蓝皮书在京发布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