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特殊”文件背后的初心故事——福泉市地松卫生院院长黄会民的驻村故事 - 人物 - 人民新闻网—主流舆论融合平台
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000023038485@qq.com

一份“特殊”文件背后的初心故事——福泉市地松卫生院院长黄会民的驻村故事

2019-09-28 10:11:06   

这是一份普通的文件,但是又是一份“特殊”的文件。

2019年8月20日,福泉市委组织部和福泉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单独针对地松卫生院院长黄会民申请参加脱贫攻坚驻村联合下发了一份文件,使黄会民成为了福泉市724名驻村干部中“特殊”的一位。而黄会民这名“特殊”的驻村干部,38年如一日,风雨坚守,跑遍大山深处,时常自掏腰包,为困难群众看病、送药、治疗,说起他的故事,陆坪镇地松片区的老百姓如数家珍。

 

 

我想和群众在一起

今年55岁的黄会民两鬓斑白,但“倔强”的他在地松卫生院一干就是38年,陪伴他的只有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和一个药箱。在陆坪镇地松片区,谁家老人小孩一有病,常常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他。去年,在陆坪镇洞铁村花桥组出诊时,无意听到老支书顾基友说到花桥组在实施“五改五化”过程中,部分群众家庭困难,没有钱也没有劳动力,工作难以开展,大家正在犯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当场向顾基友表示:“只要大家有信心做,愿意做,我捐十吨水泥出来,给困难群众实施‘五改五化’提供帮助”。随后,他积极联系车辆,将十吨水泥全部运到了组上。

水泥送到,花桥的老百姓欢天喜地,黄会民一个出诊的医生,做了他的“份外事”,有人调侃他:“黄医生,你一个看病的医生,怎么还操上了村干部的心。”他只是谦虚一笑,说:“送水泥,也是帮群众医‘心病’。”

 

 

但这种“心病”在农村太多了,基础建设就是群众的心病之一,尤其是多病的村民周边环境更让人揪心,他天天下队不可能对这些“心病”见惯不惯,黄会民很想帮忙,自己只是个医生,个人能力和手中资源都有限,但群众又很期待。“怎样才能和群众一起解决这些‘心病’呢?”很长一段时间,黄会民心里非常纠结。

一个偶然的参观活动,坚定了他的想法,2019年6月,他在福泉市政协的组织下,到河南林州红旗渠精神基地学习培训,被那段艰苦难忘的岁月深深震撼,内心久久不能平息,“我想和群众在一起”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于是,在经过反复思考后,7月23日,他主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申请:去边远地方驻村。

“作为一名党员、国家干部,理应在基层的最前线,为脱贫攻坚尽心尽力......”在申请中,黄会民深情表述了自己的“初心”。

“如果组织同意了我的申请,我将严守工作纪律,推荐好院内班子人选,移交好相关工作......”对于驻村后自己和医院的工作,黄会民也有了初步的想法。

 

 

而黄会民的申请也成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在福泉市选派驻村干部的过程中,由于系统的特殊性,原则上不从卫生、教育系统一线人员中选派干部参与驻村,但黄会民群众基础好,认可度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具备了到基层去、到一线去服务的条件和能力。

“为人民服务,不论出处。”8月20日,在党组织的充分讨论后,同意了他的驻村申请。

就这样,随着这一份只针对一个人“特殊”驻村文件的签发,黄会民从“兼职”变成了全职,从骑着摩托满山跑的“家庭医生”变成了走村串寨的“泥腿子”,洞铁村店子边组就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底气何来

黄会民从医生到驻村干部,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开药方拿手术刀的医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驻村干部,从群众的口中,记者了解到了他的底气。

“黄医生,你看我这脚,在其它医院动了手术回家很久了,我感觉还没好,请帮我看看。”

“黄医生,等一下,请帮我量一下血压,我最近感觉头有些晕,看看是怎么回事。”

“我也量一个”“帮我看一下”……

2018年8月的一天,在记者与黄会民去其帮扶的一位眼患白内障的贫困户家走访时,半路上路过一个烤烟房,在烤烟房做工的20多个群众看到黄会民背着药箱路过,立即把黄会民拦了下来,希望黄会民给他们检查看病,并咨询相关疾病知识。

医者仁心,更何况是平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父老乡亲们呢。一场半路拦截的义诊就这样开始了。

 

 

 

忙完半路被拦截的“义诊”,黄会民来到了医疗精准扶贫户佐翠友家。佐翠友腰有顽疾,干不了重活,其妻子杨通先患有老年性白内障,手有顽疾,也没有劳动力,两口子相依为命,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家庭生活很是艰难。黄会民得知情况后,虽然佐翠友、杨通先夫妇不是黄会民的扶贫帮扶对象,但黄会民却主动揽事,把两位老人当成自己的帮扶对象。不仅经常来看望两位老人,还免费给他们送药,甚至为了治好杨通先的病,他还积极联系医院,用自己的车,免费带着老人去城里检查看病。

杨通先说:“黄医生经常来看我们,还给我们带水果,带我们看病怕我们饿着,又给我们买饭吃,下个月还要带我去医院复查,如果可以的话就做手术,黄医生真是好人,遇到他,是我们两口子八辈子修来的福气”。

说起黄会民帮扶患者的故事,可以说,数也数不清,很多帮扶都是黄会民主动找的事。

今年37岁的余国祥在2012年做过肾移植手术,需要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几年来每个月都得去一次重庆开药,一次就得花掉6000多元。不仅各种费用昂贵,对其心理也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压力,可谓是身心俱疲、苦不堪言。黄会民知道后,经常与其交心谈心,并苦苦思索解决办法。他写报告、找材料、联系医药公司。正是因为他的上心,在他和福泉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帮助余国祥申报了健康扶贫医疗救助补助的政策。2018年4月,该项目正式通过,余国祥每个月再也不用奔波重庆开药了,在当地卫生院就可以按政策免费开药,既省了钱又节约了时间。

“我这辈子不知道怎样感谢黄医生,我与他非亲非故,他却这么热心帮助我,没有他,估计我这个家早都垮了。”说起黄会民的种种好,余国祥总是充满感激地说。

从医30多年,黄会民共为群众做好事500余件,但是,这些在他看来,都是“份内事”。

黄会民终于驻进组上了,一个月过去了,有人说,“不晓得黄医生吃不吃得苦哎?”话传到他的耳里,他只是谈谈一笑,“在组上看病做事大家都方便,我有底气。”

 

 

只为世间少一点“可怜人

“虽然以前经常跑群众家,但只是对医疗卫生情况熟悉,比较单一,又比较专业,就像‘专科医生’。驻村后,要了解群众方方面面的信息,熟悉各种各样的政策,更要当‘全科医生’。”说起驻村后工作的变化,黄会民如此说。而熟悉政策知识、熟悉产业发展、熟悉群众家庭情况,也成为了黄会民驻村后每天的必修课。

吃住在村,是每一个驻村干部的生活常态,黄会民也不例外,虽离家只有8公里路,但他却很少回家。为了全方位了解到群众的各类信息,晚饭后,店子边组就成了黄会民的“第二个家”,对于白天不在家的群众,夜晚他就逐个走访。一个月下来,店子边组70户人家,除了在外打工的,他全部都走遍了,最少的走了3次,最多的走了12次。而走得最多的郭高瑛家,其妻患有精神障碍性疾病,没有劳动力,面对房屋改造、五改五化、粮食收成、贷款事宜等问题,郭高瑛一知半解,黄会民就成了“解说员”和“代办员”,不厌其烦的时常跑动。

多年前一次偶然的看病经历,黄会民认识了吴成才老人,长期的相处、照顾和帮助,使他们仿若亲人,对于黄会民的事,吴成才老人和老伴都特别支持。在经过充分走访后,黄会民决定召开一次群众会,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商量。而第一次召集开群众会,部分人却不怎么看好他:“能有20个人来开就不错了”,为此,黄会民做了充分准备,并将会上大家可能提到的问题,全部都梳理了一遍。开会那天,除了外出和在家带小孩的老人,其余村民全部到场,总共47人,而吴成才老两口提前了一个多小时到。当天的群众会开得很成功,黄会民干劲更足了。

9月18日早上7点左右,村民潘银秀地中海贫血又犯了,头昏没力气,黄会民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往,测量血压只有80/38mmHg,情况紧急,他赶紧联系救护车,将其送往市一医输血治疗。目前,潘银秀已脱离危险出院,但寻找造血干细胞彻底解决其疾病困扰成为了黄会民未来一段时间的“操心事”。

9月20日,当了解到村民龙和春因家庭矛盾不交养老保险后,他耐心劝导,做思想工作,因对方忙,有时不方便接电话,于是他就加微信,讲政策、讲礼孝、讲生活,经过三天的努力,终于做通了思想工作,并给龙和春垫付了费用,他说:“只要龙和春想通了,积极面对生活,垫点钱都不要紧”。

在临别前,记者问他:“黄院长,您放着好好的院长不当,难道您要在这里干到退休吗?”

“我没有几年就要退休了,时间很紧,趁着身体还好,能够多为群众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这世间少一点可怜人,我就心满意足了。”是的,给吴成才老人办理特殊疾病就诊卡、为潘银秀寻找造血干细胞、动员群众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群众感党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黄会民要做的还有很多。(福泉市融媒体中心 李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56位女性,获得“最美奋斗者”个人荣誉
下一篇:传唱青春之歌 不忘初心前行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头条